對投資者而言,2022是充滿壓力與坎坷的一年。俄烏沖突、中概股暴跌、史無前例的美聯儲加息、港股連創10年新低、滬指跌回2800點...... 各種歷史記錄,似乎說打破就打破了。
2023年,會更加極端嗎?想必概率不高。
當我們看到美國通脹的拐點,聽到美聯儲放慢加息的表述,看到國內政策越來越偏向于穩增長,見到疫情防控形勢的改觀,2023年無論是國內經濟,還是各個市場,或許都將迎來苦難照亮未來前路的時刻。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宏觀、股票、債券、海外市場明年面臨著怎樣的環境,將涌現出怎樣的機會。
01 宏觀
關鍵詞:注重“高質量發展”、通脹或較為溫和、流動性平穩
增長總量上,未來強調的是“高質量發展”,淡化總量增速,更注重科技創新、多維度安全和發展平衡等問題(其實這也預示著未來的投資方向)。增長結構上,消費短期仍難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投資中制造業擴張將延續,數字、醫療和電力系統等新基建投資仍有空間,地產投資將在政策托底下低位企穩;出口總量承壓但有結構性亮點。
通脹方面,CPI將保持溫和通脹,PPI將維持在通縮區間至2023年中,給貨幣和財政政策更多的發揮空間。
流動性方面,社融增速總體穩定,顯示信用環境在持續改善;而M2增速階段性超過了社融增速,顯示流動性仍呈現較為寬松的狀態。
02 股票
關鍵詞:A股估值優勢明顯、貨幣繼續維持寬松、成長或繼續占優
經過2022上半年權益市場的大跌以及近期的調整,當前多數寬基指數估值分位數均位于歷史底部區域,估值優勢明顯。同時,隨著后期穩增長政策的持續和深化,企業盈利端預期將得以改善,進而從分母端進一步提升估值性價比。
當前國內經濟維持“弱復蘇”格局,上市公司盈利偏弱,但國內穩增長政策不斷發力,未來制造投資和消費復蘇會成為拉動明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經濟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觸底回升。同時美國加息走向終結甚至逐步進入降息通道,明年全球可能迎來流動性環境的轉變,從而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國內貨幣政策預計維持寬松格局。在宏觀流動性寬松,風險偏好改善,以及盈利預期修正的情況下,A股很可能在2023年走出趨勢性上漲行情。
寒冬終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挺住。倉位打上來的,堅持等行情來,倉位還比較低的,繼續低位積攢籌碼。不要等行情來了,再后悔沒有在低位買入,這個世界上沒有后悔藥。
從市場風格看,成長板塊或繼續占優。2022年以來,A股經歷了幾輪比較明顯的風格切換。年初至四月份由于國內疫情和海外地緣沖突的影響,市場價值風格相對占優;而四月底至八月,成長風格回歸。
2023年國內經濟延續復蘇,貨幣繼續維持寬松,市場偏好逐步改善,在此情況下,成長板塊可能繼續占據優勢。不過,還是建議大家不要風格一邊倒,因為風格切換頻繁且難以捕捉,適當均衡有所側重比較好。
03 債券
關鍵詞:震蕩為主、信用債下行幅度大于利率債、短期民營地產信用風險仍較高
今年以來,盡管債券收益率普遍下行,但疫情擾動、穩增長預期、房地產松綁和經濟復蘇等多因素交織,債市行情呈震蕩走勢。往后看,國內經濟將延續修復態勢,穩增長措施也有望繼續出臺,債券市場難有趨勢性行情。相比于債券,還是股票資產投資性價比更高。
從不同券種看,信用債下行幅度總體上大于利率債。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價格處于低位,短端收益率下行較明顯,長端收益率受到穩增長預期的影響走勢震蕩,期限利差走闊,收益率曲線趨于陡峭化。后續資金價格大概率向政策利率回歸,短端收益率或有所上行,而長端利率債走勢在經濟復蘇大背景下預計仍將延續震蕩。
自2018年以來債券收益率整體震蕩下行,各主要期限和評級債券收益率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隨著整體收益率水平的下降,債券市場再投資壓力也在有所加大。今年以來城投債表現較好,仍具備良好配置價值,地產行業雖然各地利好不斷,但依然處于筑底階段,短期內民營地產信用風險仍較高。
04 海外
關鍵詞:加息預期逐步減弱、成長風格值得期待
美國為應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而采取了“無限量”的量化寬松政策,逆全球化背景下供應鏈重構疊加2022年初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共同推高美國通脹。隨著當前供應端問題逐步緩解,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加息抑制效應也開始顯現,通脹中最為關鍵的住房分項預計2022年Q4~2023年Q1達到最高點,之后回落,預計后續總體通脹將下行。
從加息進程來看,美聯儲在11月FOMC會議上宣布加息75bp,將聯邦基金利率升至3.75~4.00%。隨著美聯儲連續4次加息75bp,高強度高密度的加息對于控制通脹已起到邊際效應。但從最新的概率分布圖來看,今年最后一次加息以及明年一季度的兩次FOMC會議,預計加息幅度明顯減弱,明年3月后繼續加息的概率較低。在加息進入尾聲的背景下,股票市場整體估值雖可能承壓,但邊際改善的拐點或將在明年上半年出現。
從風格表現來看,年初以來資本市場的調整中,不同風格的估值均承壓。當前,在加息繼續貨幣拐點未現的背景下,價值風格的配置性價比稍高。但當成長估值分位回到較合理范圍且其盈利衰減出現拐點后,明年成長風格值得期待。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金融產品的過往情況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相關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金融產品的相關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本文件任何內容不得視為本公司及本公司雇員存在任何直接或間接主動推介相關產品的行為。投資有風險,決策需謹慎。請仔細閱讀本文件中重要法律申明和風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