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活躍度提升,非法薦股、場外配資等違法活動屢禁不止,嚴重侵害投資者權益。尤其是老年群體和年輕群體,因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成為不法分子的重點目標。值此“3·15”投資者保護宣傳日之際,本文聚焦重點領域風險,呼吁全社會共同筑牢金融安全防線。
一、非法薦股:披著“專業”外衣的陷阱
非法薦股活動借助互聯網技術不斷翻新手段,其核心是通過虛假宣傳誘導投資者付費獲取“內幕信息”或“高收益策略”。常見形式包括:
1.短視頻平臺包裝“股神”:通過虛構盈利截圖、夸大AI工具功效,吸引用戶購買課程或加入付費群組。
2.社交平臺引流詐騙:以“免費薦股”“漲停板預測”為誘餌,將用戶引流至第三方平臺實施詐騙。
3.假冒合法機構:通過偽造資質證書、冒用金融機構名義,騙取投資者信任后收取高額咨詢費。
案例警示:某機構曾以“頂級投研團隊”名義直播薦股,誘導投資者跟風買入后股價暴跌,調查發現其根本不具備證券咨詢資質。
防范建議:
核實資質:通過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查詢機構及人員資質。
警惕高收益承諾:對“穩賺不賠”“黑馬股”等話術保持理性,拒絕向個人賬戶轉賬。
舉報違規行為:發現可疑賬號或內容,及時向平臺或監管部門舉報。
二、場外配資:高杠桿下的“財富絞肉機”
場外配資通過非法渠道提供超高杠桿(可達10倍以上),看似放大收益,實則暗藏多重風險:
1.強制平倉風險:股價小幅波動即可導致本金血本無歸。
2.虛擬盤詐騙:部分平臺利用虛假交易系統截留資金,投資者操作未實際進入市場。
3.資金安全風險:配資公司跑路、挪用資金等事件頻發,維權難度極大。
防范建議:
選擇合法融資渠道:通過持牌券商開展融資融券業務,杠桿率受嚴格監管。
拒絕“虛擬盤”交易:驗證交易流水是否與市場實時數據一致。
強化證據留存:保留聊天記錄、轉賬憑證等,遭遇詐騙立即報案。
三、老年群體:警惕“養老錢”投資騙局
老年人因信息獲取能力有限,易被“高息養老項目”“以房養老”等話術迷惑:
典型套路:以“保本高息”誘騙抵押房產,最終因平臺爆雷導致無家可歸。
風險根源:輕信熟人推薦、過度追求收益,忽視合同條款審查。
防護指南:
理性規劃資金:將日常生活費與投資資金嚴格分離,避免“孤注一擲”。
多與子女溝通:投資前與家人協商,利用正規平臺驗證產品合法性。
安裝反詐工具: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攔截可疑電話與鏈接。
四、年輕群體:遠離“投機心態”與信息陷阱
年輕投資者熱衷追逐熱點,但經驗不足易陷入誤區:
1.頻繁交易:過度依賴短線操作,增加成本且收益不穩定。
2.輕信網絡信息:盲目跟風“大V”薦股,忽視獨立判斷。
3.個人信息泄露:為獲取“內幕”輕易提交身份證、銀行卡等敏感信息。
成長建議:
夯實金融知識:學習基礎投資理論,避免“憑感覺”決策。
科學配置資產: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產品,避免過度加杠桿。
保護隱私安全:拒絕來源不明的理財APP,定期修改賬戶密碼。
五、多方合力,共建健康投資生態
1.監管從嚴:持續推進非法薦股、場外配資專項整治,強化行刑銜接。
2.平臺盡責:短視頻、社交平臺需加強賬號審核,封禁違規內容傳播。
3.教育先行:金融機構與媒體需用通俗語言普及防非知識,提升公眾辨識力。
結語:投資無捷徑,理性是基石。無論是老年朋友還是年輕一代,唯有增強風險意識、選擇正規渠道,方能避免“餡餅”變“陷阱”。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每一位參與者的清醒與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