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5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證券期貨行業今年的投資者保護日,主題聚焦"維護權益"三個維度:1.宣傳監管機構與經營機構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舉措;2.展示打擊非法證券活動成果/風險提示;3.開展退市投資者教育。口號是:保障金融權益,助力美好生活。
結合我們工作中的實踐,我們知道,在金融交易中,消費者常因信息不對稱、專業門檻高等問題處于弱勢地位。近年來,我國金融監管部門不斷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旨在幫助公眾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下從金融消費者的核心權利、維權途徑及自我保護策略三方面展開科普。
一、金融消費者的八大核心權利
根據《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及相關法規,金融消費者享有以下權利:
1.財產安全權:金融機構需保障消費者資金安全,嚴格區分自身資產與客戶資產,禁止挪用、占用客戶資金。
2.知情權:金融機構須以通俗語言披露產品風險、收益等關鍵信息,不得夸大宣傳或隱瞞風險。
3.自主選擇權:消費者可自由選擇是否購買產品或服務,金融機構不得強制搭售或附加不合理條件。
4.公平交易權:禁止設置歧視性條款或限制消費者法律救濟途徑,如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消費者責任。
5.依法求償權:金融機構需建立投訴處理機制,高效解決糾紛,并接受社會監督。
6.受教育權:金融機構應普及金融知識,幫助消費者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和金融素養。
7.受尊重權:不得因性別、年齡、民族等因素歧視消費者,需尊重人格尊嚴與風俗習慣。
8.信息安全權:嚴格防控信息泄露風險,保障消費者個人金融數據安全。
二、權益受損時如何維權?
當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可通過以下合法途徑解決:
1.與金融機構協商:優先聯系金融機構客服或投訴部門,要求合理解釋或賠償。
2.向監管部門投訴:若協商無果,可向銀保監會、人民銀行或地方金融監管局提交投訴。
3.申請調解或仲裁:通過金融糾紛調解組織或仲裁機構解決爭議,成本低且效率較高。
4.司法訴訟:針對復雜糾紛或重大損失,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5.警惕非法代理維權:切勿輕信“代理退保”“代理投訴”等黑灰產,避免陷入二次詐騙。
注意事項:
保存交易憑證、合同、聊天記錄等證據;
投訴時需客觀陳述事實,避免捏造信息;
理性維權,不得擾亂公共秩序。
三、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的實用策略
1.強化信息保護意識
謹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泄露賬戶密碼;
不隨意在社交平臺曬證件、車票等敏感信息;
定期更換密碼,避免“一碼多用”。
2.科學選擇金融產品
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配置資產(如存款、保險、理財的合理搭配);
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產品,警惕“高收益、零風險”騙局。
3.主動學習金融知識
參與金融機構舉辦的普及活動,了解常見詐騙手段(如虛假投資平臺、釣魚鏈接);
閱讀合同條款,重點關注費用、風險及退出機制。
四、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未來趨勢
當前,我國正推進“大消保”格局建設,通過統一監管標準、強化數字技術應用(如大數據監測非法廣告),以及完善糾紛多元化解機制,進一步提升保護效能。消費者亦需與時俱進,適應金融創新環境,守護自身權益。
結語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僅是個人“錢袋子”的安全防線,更是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通過知權、行權、維權,每位消費者都能在復雜金融環境中筑牢風險屏障,共享金融服務的便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