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個諺語:Sell in May and go away!
其核心邏輯是:股票市場在每年5月至10月(或夏季至秋季)的表現通常弱于11月至次年4月,因此建議投資者在5月前后賣出資產,規避潛在的低迷期,待年底或次年年初再重新入場。
那么A股是不是也有5月效應呢?
日歷效應的時變性
我們統計滬深300月度收益分布(2005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如下:
數據來源:wind
看以上的圖,似乎日歷效應明顯。滬深300指數月度收益分化顯著:12月表現最佳(+3.88%,勝率65%),2月次之(+2.83%,勝率66.7%);8月跌幅最深(-1.85%),勝率僅40%。高勝率月份集中于2月、7月、9-10月及年末。
真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另外一張圖。同樣是滬深300的月度收益分布,但時間區間不一樣,是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的十年收益分布圖:
數據來源:wind
上面的“規律”則似乎又不一樣了,1月大跌而3月則上漲,6月7月也完全反向了。
這說明了啥呢?
日歷效應的時變性。不同的時間段呈現不同的“規律”。其強度與方向深度耦合于政策周期、資金流動與市場結構性變化。
單一的時間不足以成為決策的依據。
買基金賺的是什么錢?
在《共同基金常識》中,博格用美國的數據說明了,如果以10年為投資周期的話,市場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于企業盈利增長、市盈率的變動、股息率三者的作用。
從美國100多年的數據來看,10年長期持有的收益倒是能夠“計算”的。下圖最后一列即為計算得到的收益率與指數其間真實年化收益率之間的差值。
來源:《共同基金常識》,2008-2017年數據按前面邏輯整理。
股息率是收益的基礎構成部分。
基金所投資的股票通過分紅派息,直接為投資者提供現金流回報。如表格中平均期初股息率達到4.0%,這部分收益相對穩定,是投資回報的重要根基,為投資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現金流入。
企業盈利增長則是驅動收益的核心動力。
當企業經營效益提升,盈利不斷增加時,其股票價值往往隨之上升,從而推動基金資產增值。表格中 “每10年平均” 數據顯示,企業盈利增長的平均貢獻達4.6%,充分體現了企業發展對基金收益的關鍵支撐作用。
市盈率變動反映了市場估值的影響。
市場情緒、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會使股票估值發生變化(表格中市盈率效用平均為1.2%),這種變化會影響股價,進而作用于基金收益。以1927-1936年為例,最終市盈率為16.8,市盈率效用為4.5%,對該階段收益產生了顯著影響。
立足長期,穿越周期波動
回溯百年資本市場,真正穿越周期的收益,始終源于企業盈利與股息創造的內生價值——正如博格公式揭示的規律,當股息率與盈利增長構成收益基石時,短期的估值波動終將被時間熨平。
以滬深300為例,盡管月度收益的日歷效應呈現時變特征(如2015年“五窮”失效、2020年后“春季躁動”弱化),但指數長期年化收益仍與企業ROE保持高度趨同,印證了“價格終將回歸價值”的市場鐵律。
即將來到的五月,上或者下都有可能,時間不應成為決策的主要因素。保持持倉的定力的內在因素在于:
其一,估值水位決定安全邊際(滬深300PB1.31倍,歷史前13%),當前股債收益差處于歷史極值區間(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1.68%,低于滬深300股息率),已隱含充足的風險補償;
其二,政策周期轉向高質量發展,企業盈利結構正從地產驅動轉向科技制造升級,新質生產力的成長紅利尚未完全定價;
其三,股息再投資效應在低估值環境中具備復利優勢,長期持有可通過分紅再投入持續攤薄成本。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鸸芾砣斯芾淼钠渌鸬臉I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新方程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