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顧
昨日,滬深兩市雙雙收漲。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收于 3262.81 點,漲 24.58 點,漲幅為 0.76%;深成指收于 9884.30 點,漲 49.86 點,漲幅為 0.51%;滬深 300 收于 3759.14 點,漲 8.63 點,漲幅為 0.23%;創業板收于 1932.91 點,漲 6.54 點,漲幅為 0.34%。兩市成交 12774.74 億元,較前一日成交額減少 5.28%。小盤股強于大盤股。中證 100 上漲 0.09%,中證 500 上漲 0.82%。
31 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有 29 個行業上漲。其中,紡織服飾、煤炭、有色金屬表現居前,漲跌幅分別為 2.56%、2.50%、2.46%,房地產、食品飲料、家用電器表現居后,漲跌幅分別為 0.20%、-0.36%、-0.60%。滬市有 1768 只個數上漲,占比 78.61%,深市有 2563只個數上漲,占比 88.29%。非 ST 個股中,117 只個股漲停,3 只個股跌停。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日期 2025/4/14
昨日,歐美主要市場上漲,其中,道指上漲 0.78%,標普 500 上漲 0.79%,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0.64%;道瓊斯歐洲 50 上漲 0.29%。亞太主要市場上漲,其中,恒生指數上漲 2.4%,日經 225 指數上漲 1.18%, 印度孟買 30 指數上漲 2.46%。
二、指數漲跌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日期 2025/4/14
三、新聞
中金:是“抄底”的好時機嗎—以港股為例
首先復盤下近期的權益市場走勢。受關稅政策影響,全球市場開啟了避險模式,中國市場也受波及。清明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港股的大跌創下了多項紀錄。其中,恒生指數單日下跌 13.2%,為 21 世紀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恒生科技更是大跌 17.2%,創指數 2014 年底構建以來的最大跌幅。
隨后幾天,得益于中央匯金釋放積極信號、南向資金的創紀錄買入、投資者情緒關稅“加碼”逐漸“脫敏”,均支撐了港股在隨后四個交易日的反彈。但整體上恒生指數上周跌幅依然達到 8.5%,是 2018 年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
MSCI 中國、恒生科技與恒生國企也分別下跌 8.1%、7.8%與 7.4%。行業層面,可選消費(-10.7%)、媒體娛樂(-10.4%)以及保險(-10.1%)最為承壓。相反,必需消費(+0.4%)逆勢小幅上漲、房地產(-1.2%)與電信服務(-2.5%)等老經濟板塊則相對抗壓。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2025/4/7-2025/4/11
隨著“對等關稅”后情緒的極致宣泄暫告一段落,關稅博弈似乎也進入“第二階段”,恒指從 3 月下旬高點回調超過 15%,市場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現在是“抄底”的好時機嗎?
(一)短期情緒宣泄到位了嗎
不論漲跌,市場一開始的反應都是由情緒(股權風險溢價 ERP)所驅動。上周市場大跌之后,從絕對估值來看:
對 40%的“含科”部分,本周市場大跌過后,恒生科技指數動態 P/E 已從 3 月中旬高點的 19.1x,快速回落到14.0x,再度降至過去 3 年均值以下,本輪大跌過后科技股估值出現一定吸引力。從盈利角度對比中美科技龍頭估值,當前中國科技龍頭估值也相對合理。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FactSet
(二)未來取決于盈利前景
隨著短期情緒的快速宣泄到位,再加上關稅的不斷加碼已經進入“非理性”階段(考慮到價格彈性的影響,突破一定水平閾值后,再提高關稅水平在邊際上已經沒有實際的經濟意義),對此,中國也已經表示“將不予理會”。因此,市場短期內可能對關稅本身的數字逐漸“脫敏”,更多轉向關注對增長的實質影響,例如會有多大的盈利下調壓力?
在這一點上,在能夠看到關稅談判有確切進展前,外需對增長和盈利的沖擊依然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內需政策
對沖的力度和速度將成為關鍵所在。本輪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為145%(兩輪10%的芬太尼關稅、34%的“對等關稅”,后續兩輪提高各 50%和 41%),如果加上 2018 年第一輪 20%左右的關稅,總水平已經高達 165%。中金預測當關稅加征至 100%以上,價格彈性可能急劇抬升使得出口量非線性萎縮,加上利潤率拖累,可能使得盈利增速的下調幅度升至 10-15 個百分點。
但這一影響和下調是否兌現,除了難以預判的關稅談判進展,更取決于內需政策對沖力度。換言之,如果內需政策對沖及時有力,那這一幅度就不會出現,也不至于給市場額外壓力。后續月度廣義財政脈沖變化和本月政治局會議的定調值得密切關注。
(三)資金面對港股的影響
南向資金 3 月以來成為主力,上周再創流入記錄。過去一個月,南向資金維持強勁流入。在 3 月中旬創紀錄流入后,周三單日凈流入更是突破 350 億港元再創紀錄,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向投資者對于“抄底”港股的熱情。今年以來南向累計流入 5,813 億港幣,日均流入(89.4 億港元)已是去年的 2.5 倍(2024 年流入 8,079 億港元,日均34.7 億港元)。若維持當前速度,今年總量可能要接近兩萬億港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些年南向資金隨著成交和持股不斷增加,邊際定價權也不斷提升,但面對可以借券的做空和供給可以無限的“閃電配售”(南向均無法參與),是難以擁有“絕對定價權”的。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wind,EPFR
主動外資加速流出,外圍擾動或延后長線資金回流。相比南向資金,海外資金今年以來雖有所回流但規模明顯小于去年“924”,且主要以被動和交易資金為主。主動資金(long-only 為主)依然流出中國市場,EPFR 口徑下最近一周再度大幅流出 6.9 億美元,是此前一周流出 2.3 億美元的接近 3 倍。近期關稅摩擦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更可能延后長線外資尤其是歐美資金回流的進程。不過,反過來說,考慮到當前全球外資對中資股配置比例已低配1.2ppt,整體配置比例也從 2020 年 10 月高點的 14.6%降至當前 6.5%,也明顯低于 2018 年第一輪貿易摩擦前水平,繼續大幅流出的壓力也可控,除非后續美國對華出臺更多金融投資相關的限制措施。
】
資料來源:wind,EPFR
當前外資對中資股低配 1.16ppt,整體配置比例從 2020 年 10 月高點的 14.6%降至當前 6.5%
(四)中概股退市的風險大嗎
除了關稅外,潛在金融制裁風險也值得密切關注,尤其對港股和中概股而言。影響程度從高到低分別有:1)直接將部分中國企業納入其限制名單中,使得所有美國投資者被迫清倉,例如美國 NS-CMIC 名單(Non SDNChines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Companies List,非特別指定國民清單 SDN 中國軍工復合體名單);2)美國投資者投資中資股征收額外資本利得稅;3)將中資股排除如 MSCI 等全球大型指數基準或 ETF;4)有關中概股上市地位和審計問題。不過,經歷了過去幾年尤其是 2022 年的“中概股退市風波”后,絕大部分在美上市的大型中資民營股(如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等)均已回歸港股雙重主要或二次上市,因此受退市影響最大的多為尚不滿足回歸港股條件的小市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