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證監會新規掀起公募行業薪酬風暴,一場無聲的行業洗牌正在上演。本文將帶您穿透數據迷霧,挖掘那些在風暴中,未來仍舊值得關注的基金。
從"相對排名"到"基準生死線"
近期,證監會發布了《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涉及公募基金行業機構內部產品設計、投資運作、市場推廣等方面制度機制的改革調整。其中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在本次公募基金改革中發揮著較為關鍵的作用。比如文件中提到:
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與基金投資收益相掛鉤的薪酬管理機制。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顯著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經理,可以合理適度提高其績效薪酬。
我們統計了一下在管3年以上的2279只主動股混基金(含二級類型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以及靈活配置型的產品)中,過去3年對業績基準的平均/中位超額收益率分別是-8.7%/-10.2%。因此,如果根據《方案》施行,約一半的主動基金經理都會面臨“薪酬應當明顯下降”的壓力。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5/5/15
公募基金生態面臨重構
由此可見,未來業績基準在公募產品中的嚴肅性將遠超以往,我們認為這可能引發三個結果。
第一,不少產品將更改業績基準。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有相當一些主動產品在設立時并沒嚴肅考量基金經理的風格和基準指數之間的匹配程度,出現過相對基準指數的明顯風格漂移現象,我們認為這部分產品會在基準設定上糾偏。
第二,主動類產品會加入更多基準指數成分以及表達成分權重。過去三年看,不少主動類產品跑輸300指數的原因在于低配了大金融板塊。盡管未來這種結構分化未必延續,但由于業績基準跟薪酬的強關聯,預計不少產品可能會向基準指數做出更明顯的傾斜。
第三,以上兩個操作不斷深化后,如果業績評價從相對排位過渡到基于基準指數的超額收益,那公募趨向于買景氣趨勢的風格會有所抑制。
尋找戰勝滬深300的優質產品
從過去的產品看,大量主動類還是以滬深300指數以及恒生指數作為產品的主要基準。考慮到滬深300指數的代表性,未來可能仍然是全市場主動類產品業績基準的首選。那么自然而然在選品時我們會去尋找過去對300指數有相對穩定超額的主動類產品,未來這種管理人可能在公募發展的大趨勢中得到更多的關注。
我們首先設置以下篩選條件:
1、在管5年以上;
2、業績基準中滬深300的權重不低于60%。
篩選后我們一共可以得到201只產品,這201只產品在過去5年對300全收益指數的平均年化超額收益率為1.5%,年度勝率均值為44%。可見全市場范圍看,這些高300指數業績基準占比的產品作為一個整體對300全收益指數沒有顯著超額收益或勝率。
但這些產品中存在一些跟300指數相關性比較高、勝率較高,同時超額收益也明顯的產品。比如按照近5年同300指數相關系數不低于0.7,年勝率不低于80%,年平均超額收益不低于3%進行過濾。可以得到以下基金列表(同基金經理管理的僅保留1只)。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5/5/15
*年勝率:考察2021-2024四個完整年度以及2025年截至5/15日五個時間段,每個時段計算產品是否能戰勝滬深300全收益指數
從表中可以看到,如果只看相關性,跟300指數相關性比較高的產品主要有博時量化價值、富國城鎮發展、泓德優選成長等;
如果看勝率,表現較好的產品是金元順安消費主題、鵬華優選價值以及大成優勢企業;
如果看平均超額收益,表現較好的產品是大成優勢企業、安信價值驅動三年持有、中信建投行業輪換等。
以上列表中,袁瑋、徐彥、劉旭、伍旋都是好買基金公募30池中價值風格產品管理人,對于滬深300指數兼具高勝率和高超額收益,在A股市場上均有十年級別的在管產品經驗,是公募權益里毋庸置疑的老將(其過去十年歷史業績見下表所示)。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區間:2016/5/15-2025/5/15
未來隨著公募對業績基準的嚴肅化以及對絕對收益的重視程度提高,我們認為這些管理人值得投資者關注。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新方程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