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金市場就像坐過山車,4月22日現貨黃金價格一舉突破3500美元/盎司,創下歷史新高,可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馬上就開啟了暴跌模式。
而巴菲特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談論過黃金,并且明確表態自己不會買黃金。
關于“為什么不投資黃金”,他在2011年的致股東信中第一次給出了清晰的解釋。這一觀點,在金價屢創新高、避險情緒不斷升溫的今天,依然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黃金的輝煌,真的能打敗一切?
回到2011年,黃金迎來了10年的超級牛市,從低位起步,一路漲至每盎司1403美元,累計上漲5.78倍,年化收益高達20%。相比之下,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同期只上漲了70%,年化收益5%。
這樣的對比,乍看之下似乎黃金勝出。然而巴菲特卻在此時,選擇“唱反調”。
他在致股東信中明確指出:“我們不買黃金,它既沒有太多用處,也不能自我繁殖。”
巴菲特將投資資產分為三類:
第一類:基于貨幣的資產
包括貨幣基金、債券、按揭、銀行存款等,這些資產看似風險較低,但在通脹之下風險巨大。他以1965年到2011年為例,指出那段時間債券收益需達到4.3%,才能勉強維持購買力不變。而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年均通脹復合增長率也在4.6%左右。
這類資產,只是維持必要的流動性,不是長期投資之選。
第二類:非生產性資產
黃金就是這類資產的典型代表。它不會生息,不會創造價值。一盎司黃金,無論你持有它10年、20年,仍然是一盎司黃金。
大多數投資者買入黃金動機,是因為他們相信對于貨幣貶值的恐懼會進一步升級,而過去十年都證明這個信念是正確的。除此之外,黃金價格的持續上漲本身,也刺激投資者產生了更多的購買熱情,吸引了那些把金價上漲看作驗證了這種投資理論的投資者更多買入。
隨著“跟風”的投資者涌入黃金投資狂潮,他們創造出他們自己的真理,但這一切往往只是在一段時期內。
第三類:生產性資產
這是巴菲特真正鐘愛的資產類型,這類資產在通脹時能創造出源源不斷的產品,這些產品能提價保持企業購買力不變,而且只需要最低水平的新增資本投入。
黃金VS股票市場
讓我們做一個現實中的對比:
據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地上黃金庫存約為21萬噸。如果按目前上海黃金每克804元計算,總價值約為169萬億元。
而2024年末A股市場總市值約為93萬億,2023年實現利潤約6.2萬億;港股市值約為50萬億,利潤約5.5萬億。
理論上黃金可以將兩個市場合部買下,甚至還有“余額”。
但就如2012年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所說:
“把全世界所有的黃金都放在一起,大約會形成一個邊長為 67 英尺的立方體。以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這個黃金立方體的價值約為 7 萬億美元。如果讓我在擁有這個黃金立方體和擁有美國所有的農田、七家埃克森美孚公司以及 1 萬億美元的現金之間做出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因為農田可以種植農作物,埃克森美孚公司可以創造利潤,而黃金卻什么也做不了。”
我們拉長時間看,10年后黃金依舊只是“黃金”,而這些公司每年能源源不斷產出社會所需的商品與服務,換算成利潤就是120萬億左右。
回看黃金近年來的表現,從2020年低點到2025年4月高點,黃金價格累計漲幅超過74%。不少人由此認為黃金是“避險王者”。
但這就像2021年初,基金年化收益動輒20%,人人爭相買入的情景一樣。一旦市場熱潮退去,許多高光資產都會歸于平淡。
而價值投資者關注的,從來不是短期情緒驅動下的價格波動,而是資產背后的長期收益能力和內在價值。所以目前的黃金和權益,比較意義有限。
真正的避險,是理解風險
巴菲特不買黃金,不是因為他否定黃金在某些特殊時刻的作用,而是因為他更相信:真正的財富,是來自于資產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黃金是對恐懼的押注,而生產性資產則是對未來的投資。
所以,當你思考資產配置的時候,不妨問自己一句話:
我是在投資價值,還是在追逐情緒?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