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劇變臉式的關稅政策,讓資本市場坐上了過山車。
繼10%的基準關稅正式生效后,特朗普將對華總關稅已上調至145%,那這是什么概念,你出口一件成本100塊的產品,落地美國就要交高達145塊的稅,相等于你辛辛苦苦做的一單,關稅卻還比貨要貴。
不過美國政府相關網絡平臺11日晚悄然發布信息,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豁免所謂“對等關稅”。然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對電子產品的豁免只是暫時的,這些產品將被納入半導體關稅。
而特朗普周日又表示,他將在下周宣布進口半導體的關稅稅率。
那么問題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變臉,這波對等關稅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會對哪些行業的投資產生重大影響呢?
這輪關稅風暴,誰最受影響?
我們先來看出口的數據,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5,246億美元,其中光是機電設備就達2,182億,占了差不多一半,其他還有紡織494億,雜項制品646億,全部都是中流砥柱選手。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202504
我們來看A股的上市公司,電子行業對美營收占比11%,家電占比9%,汽車機械設備占比也有7%,那這說明了什么,高端制造最受影響。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202504
先拿某國產機械龍頭來說,自家的美國營收需要依靠大陸,印尼和墨西哥工廠拼產線,對等關稅實施后,印尼工廠和大陸工廠的關稅,將大幅提升,對銷往美國的產品規模和毛利,都是直接的打擊,按照其過往在美國市場,7%的營收占比來看,預估折損4%到5%左右。(雖然獲得90天的豁免談判期,此處估算仍按照極端風險下,對等關稅實施的背景)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202504
我們再看消費電子這頭,某消費電子龍頭企業,2023年年報顯示境外業務營收占比高達90%,從細分業務看,消費電子營收占比高達85%,其中美國某代工巨頭的訂單,直接撐起了七成江山,本來,出口上按照free on board的模式做生意,理論上關稅應該對方來掏,但實際上呢,其實還是要雙方來協商,如何去分擔額外的成本。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202504
其實蘋果那頭也并不輕松,那供應鏈都是經過多年的挑選和合作,沉淀下來的,這就好比米其林大廚遇到調料漲價,那突然要換供應商,誰能夠保質,質量和效率呢,那做出來的味道保不齊讓老饕掀桌。
誰更離不開誰?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美國這么做,中國是不是真的就被踢出局了?
其實不然,中美出口的本質,并不是賣不賣的出去的問題,而是誰更離不開誰,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重點,供應鏈的依賴關系。
今天的全球制造業,早就是一個非常錯綜復雜的供應鏈網絡,一部蘋果手機可能涉及幾千個零件,其中30%的全球制造產能其實都在中國,這就是我們的底氣。
中國制造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三張底牌:
第一是能源優勢,中國一年發電量9.3萬億度,超過美日歐三個國家加總,這是制造業低成本高效率的根本;
第二是人才紅利,中國擁有大量的,70分到80分的中高端工程師,人才能將技術規?;侀_,別人派一個工程師出去,成本可能高達200萬,咱這20萬就搞定,做得還不比你差;
第三是供應鏈的集成能力,什么叫做調料不對,廚子都沒轍,這就是美國現在的痛點,關稅能收,但鏈子卻接不起來了。
當然還有很多受影響較小的行業,比如說公用事業食品飲料環保服務,這些基本沒什么對美業務,那還有一些內需導向型的行業,替代出口的行業,以及掌握卡脖子技術的龍頭公司,比如說像化工行業的龍頭公司,那做的是MDI,那這種材料其實全球就幾家能產,而中國則是首屈一指,這類企業被替代的可能性約等于零。
要管好錢先做好人
所以說,中國制造并不是依靠補貼活著,而是真正靠底層功夫站著。
最后投資上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在風暴中,更重要的是需要找到自己的船和舵,確定性才是穿越周期最可靠的錨,記住這張表,我們可以通過配置穩扎穩打。
數據來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