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A股市場交投活躍且小盤股表現較強,中證2000指數明顯跑贏滬深300指數。但四月份,投資環境陡變,A股劇烈波動,這種環境中,量化私募是否能承受住壓力,會否出現嚴重的超額回撤呢?
近期,在好買財富第十三屆私募投資論壇的量化主題超級對話中,世紀前沿創始人、CEO、投資經理吳敵和涵德投資創始合伙人、投資總監顧小軍探討了量化產品的風險情況以及配置思路。
以下是吳敵與顧小軍的精彩觀點:
吳敵:
“今年市場流動性比較好,超額機會比較多,多數量化管理人不會像2023年底的時候那樣通過暴露小市值風格獲取超額。”
“去年極端風險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DMA產品爆倉導致了流動性風險,現在這個情況不存在了,目前來看我們覺得小盤股上的擁擠風險沒有那么大。”
“大票風格與小票風格的指增均衡配一些,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投資體驗都不會太差,而且長期下來也有機會獲取相應的指數回報與超額回報。”
顧小軍:
“一個黑天鵝事件發生之后,大家往往會在這個方向過度防御,這個方向往往不太會出現第二次這樣的問題。”
“再好的策略,一旦擁擠了,就可能出問題,所以我們會盡量做好多元策略的組合,即使一個策略出問題,整體投資組合受到的影響也會相對小一些。”
“CTA的特征很明顯,產品收益是脈沖式的,不一定什么時候短期內就有一兩次巨大的機會,這樣的前提下,投資者更應該注重CTA的資產配置意義。”
以下整理了論壇對話實錄:
尚未看到小盤股的極端風險
黑天鵝難以預知,但應做好預案
主持人:今年A股市場的活躍度和成交量提升,波動也非常大,這樣的市場行情是否更加適合量化策略發揮?哪一類型的策略會更匹配當前的市場環境?
吳敵:我們以中高頻策略為主,A股每天萬億以上的成交量比較利于我們策略發揮。今年以來我們很多的指增產品也取得了不錯的超額,比去年同期好很多,比2023年也好。我們也具體分析了模型中各類因子的表現,今年量價類的因子表現更好,不管是中頻還是高頻。去年上半年表現較好的基本面類的因子今年表現就沒有那么亮眼。這也再次體現了管理人保持因子多元多樣的重要性,基本面和量價都要做好,否則很難適應不同的市場環境。量化管理人既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在投研上保持全面。我們的特點是把量價策略做好,同時保持各類策略的全面發展。
顧小軍:我們賺的錢,一個是長期持有的錢,一個是交易的錢。A股交易量處于萬億水平,交易機會就更多一些。
我們的特點是CTA策略方面更有優勢,也就是在股指期貨的交易中我們有更深厚的積累。今年我們會更加關注擇時對沖策略的機會,股票端的中高頻量價類策略會受益于高波動高成交的市場環境。除此之外,股指CTA方面,中高頻的股指CTA策略也會有更多機會。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的擇時對沖類策略,會是我們今年較為看好的方向。
主持人:今年第一季度小盤股更加強勢。但是我們知道2024年初,小微盤股的行情過后也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件。請問今年有沒有可能再次出現類似2024年初的超額極端風險?
吳敵:首先,量化管理人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并迭代策略。像2021年中吃過虧,2022年底吃過虧,去年2月份吃過虧,大家會對策略有所調整。
2023年底的時候大家會更注重小微盤股的交易機會,因為那時候市場成交量低迷,小盤股的超額機會更多一些。今年的情況與2023年底不同,各量化管理人吸取了去年的教訓,在市值風格上的暴露比較保守。所以今年多數量化管理人不會像2023年底的時候那樣通過暴露小市值風格獲取超額。
另外一個重大的變化是,現在自營的DMA產品規模也很小了。去年極端風險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DMA產品爆倉導致了流動性風險,現在這個情況不存在了,目前來看我們覺得小盤股上的擁擠風險沒有那么大。
黑天鵝的可怕在于它難以預知。這時候關鍵的是量化機構有沒有很好的風險管理團隊,有沒有很好的應急管理制度去處理黑天鵝事件。我們公司的風控制度與措施還是很完備的,經歷過2021年、2022年、2024年的各種事件后,我們已經有了一整套應急機制,即使出現黑天鵝事件,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與經驗去應對。
顧小軍:以前看塔勒布的《黑天鵝》的時候,有這樣的表述,一個黑天鵝事件發生之后,大家往往會在這個方向過度防御,這個方向往往不太會出現第二次這樣的問題。回過頭來看,我們開始做交易的時間很早,經歷過的極端風險也不少,1998年長期資本倒閉,2015年的A股波動,2020年的負油價事件,2024年的小盤股踩踏,可以看到當大家發現一類資產或一類策略賺錢了,更多的錢涌進來,使得交易不斷擁擠,熱度不斷升高之后,就很可能出現嚴重的風險事件。
針對極端風險事件,我們也不斷迭代和優化風控體系。另外我們會更加追求策略的多樣化。再好的策略,一旦擁擠了,就可能出問題。所以我們會盡量做好多元策略的組合,即使一個策略出問題,整體投資組合受到的影響也會相對較小一些。
量化正擁抱AI發展的新變化
量化產品的配置要注重多樣性
主持人:今年以來DeepSeek非常火,DeepSeek背后也有量化機構的身影。量化投資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相關領域的研究非常深入。想請問兩位,如何看待量化行業目前在AI模型、機器學習模型上的運用程度和研究程度?
吳敵:量化對AI的研究和運用,是一個不斷進化和革新的過程。我2010年開始做量化投資,2017年、2018年開始運用AI模型,當時深度學習技術逐步產生并發展。在研發股票Alpha策略的過程中,人工挖掘因子會漸漸遇到瓶頸。2018年谷歌提出Transformer模型,深度學習技術逐步被應用,我也開始在A股的量化投研上應用深度學習模型,效果非常明顯。深度學習可以更廣泛的發現A股市場的量價規律。我們把握住了AI為中國量化投資發展帶來的這一波紅利。
2023年,OpenAI的ChatGPT又讓我們看到一個新趨勢,不僅僅是量價數據,AI現在也能很好的處理另類數據。以前我們對一些新聞、財報、或者分析師的路演都是用比較基礎的語言處理模型去解析。有了ChatGPT或者DeepSeek之后,我們可以更好的解讀這些財報和新聞。而且現在有多模態的AI模型,不僅是針對文字,也包括視頻、音頻和其他結構化的數據,我們都可以通過新一代的大模型去解讀,這可以大幅推動我們對另類數據的研究。
另外一個趨勢是,我們現在逐步開始培育AI量化研究員。以前我們會招很多數理人才,包括很多奧賽金牌獲得者。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我們可以自己訓練AI,讓它成為初級量化研究員。AI研究員會自己讀論文,復現一些因子,甚至做推理,用歷史數據進行回測,會自己提交一些因子并告訴你這有沒有效果,應該怎么做。我們可以為每個資深量化研究員配幾個AI量化研究員幫他做研究,這也是一個新趨勢。量化投資不斷在擁抱最新的AI變化。
顧小軍:我們做量化投研有很多年了,最開始的時候是人工挖因子,效率低、速度慢,然后隨著機器學習模型的興起和發展,我們也在不斷搜索。
但我們對AI模型的應用還是會謹慎一些。人工挖掘的因子,基本上我們是可以解釋的。而機器學習涉及的非線性算法,像一個黑箱子,很多東西無法解釋。我們當前的量化模型中,70%左右還是傳統的做法,大概30%左右會涉及到AI創新。
另外機器學習在CTA上的應用會比股票策略上的應用少一些,CTA策略更容易過擬合,因為交易的品種太少。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會更保守一些,更多的精力會放在過擬合問題的處理上,希望找到更多的有效因子。
主持人:請顧總分享一下,現在時點對于CTA策略的配置有怎樣的建議?
顧小軍:CTA的特征很明顯,產品收益是脈沖式的,不一定什么時候短期內就有一兩次巨大的機會,這樣的前提下,對于任何一個投資者而言,更應該注重CTA的資產配置意義。只配CTA,不配其他資產,如果CTA一段時期內表現一般,投資體驗會較差。另一方面,我們做了十多年的CTA投研,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CTA產品能拿住,持有三到五年,那大概率會有一個不錯的成果,所以我們覺得應該從一個長期大類配置的角度投CTA。
主持人:最后請吳總也分享一下量化指增產品的投資建議,比如全市場選股、A500指增、中證1000指增產品的選擇上有什么建議嗎?
吳敵: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接下來滬深300這樣的大票好,還是中證2000這樣的小票好?很難回答。我覺得還是應該從配置的思路出發,每個指數都有它的特點。像A500指增產品,它更偏大票風格,波動小一些,但超額彈性也不會特別大。偏小票風格的指增,超額彈性很大,但波動可能也會大一些。我覺得大票風格與小票風格的指增均衡配一些,是一個不錯的思路。這樣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投資體驗都不會太差,而且長期持有下來,也有機會獲取相應的指數回報與超額回報。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決策須謹慎。文中觀點不代表平臺投資意見,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未經好買財富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引用本文內容和觀點,包括不得制作鏡像及提供指向鏈接,好買財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