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A股市場分化加劇,小盤股持續領跑,而曾備受矚目的紅利指數卻表現低迷,中證紅利指數年內跌幅超4%,引發“是否應拋棄紅利風格”的熱議。
本文穿透市場噪音,拆解紅利資產的真相。
紅利指數遇冷
今年以來,尤其是春節后市場演繹非常的極致,盤面上呈現小盤對大盤的持續壓制。
數據來源: Wind,數據區間:2025/1/1-2025/3/6
而另一方面,去年甚至前3年都是明星的紅利指數,仿佛瞬間就失去了吸引力。
比如在今年的諸多指數里,中證紅利以及紅利低波指數的表現比所有常見寬基都要差。
近期我們也看到了各種自媒體、公眾號上陸續出現是否應該拋棄紅利的討論。
數據來源: Wind,數據區間:2025/1/1-2025/3/6
所有人都看見的風險,風險就不大了
雖然風格的高低起伏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我們以過去十年和過去十五年的角度看,中證紅利全收益和中信成長風格指數的平均年化收益差距不大。
數據來源: Wind,數據區間:2010/3/6-2025/3/6
但市場的行為也可能說明了一個很質樸的道理:可能過去1-2年,尤其是過去1年很多買紅利的人,或許不是因為股息率的原因,可能更多的出發點是beta的相對強弱。
市場基金的發行節奏也能大體說明這個現象。
比如我們以后視鏡的角度看,紅利風格開始對全A指數有顯著超額收益的是2021年,當年只有3個相關產品發行;然后2022-2023,中證紅利持續有超額收益,但產品發行數目依舊沒有明顯變化;直到2024年,也就是紅利累計了三年超額后,相關產品發行開始明顯放量。
所以這樣的現象也大體能看出,新發更多是beta的線性推演,而并不一定是基于紅利本身資產的性價比邏輯。
數據來源: Wind,數據區間:2019/1/1-2024/12/31
*非被動紅利類產品的定義為:業績基準中含有紅利相關指數,且產品為非被動指數型
為何紅利仍是組合的“壓艙石”?
那么當前紅利風格是不是就應該被拋棄了呢?
我們認為顯然不是。
雖然可能投資者對中證紅利構成中諸如煤炭這樣的周期股有較大分歧,但大家共識的是,紅利的本質還是在于自由現金流的釋放,盡管現金流的釋放周期不穩定使得過去的分紅率對未來指引模糊,同時有些企業通過負債去分紅的方式也會讓投資者擔心其可持續性,但至少分紅使得其股票價格相較于完全不分紅、較差質量的企業有更好的錨定,為長期復利效應奠定了基石。
同時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特點,能長期嚴格貫徹以自由現金流角度選股的基金管理人,都具備較好的業績和相對較好的回撤水平,并且由于在紅利因子上具備更領先的周期研判和組合管理,其長期業績往往優于紅利指數。
比如2017年以來,劉旭管理的大成高鑫和鮑無可管理的景順長城滬港深精選,這兩只產品的年化收益分別為18.25%和12.72%,顯著高于中證滬港深高股息全收益指數的9.49%,而且最大回撤分別為-25%和-21%,也要顯著優于高股息指數的-31.6%。(數據截止日期:20250306;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因此從長周期的角度來看,紅利風格的產品是能夠獲取非常優秀的風險收益回報的,雖然在個別年份彈性會遠不如成長風格產品,但是其突出的下跌有支撐的特點使得復利回報具備了堅實的基礎,能夠為投資者提供較好的底層持有體驗。
因此從組合構成角度,我們也認為對有長期投資計劃的投資者而言,應該把這一類資產列為重要的配置標的之一。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新方程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