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各寬基指數普遍實現正收益。與此同時,雖然市場環境復雜多變,但量化私募整體仍實現了正超額。系統性收益(beta)與超額收益(alpha)的雙重加持下,量化私募指增產品再次交付出了極具競爭力的業績。
另一方面,隨著中證A500指數誕生以及指數投資風潮的興起,指數增強這類產品也正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
但是,指增產品背后,是復雜的量化算法與模型,模型背后,則是國內一批批量化人才長期的耕耘和角逐。
量化指增產品是如何迭代與發展的?國內量化賽道如何沖天而起,頭部量化私募又怎樣在這場競賽中沖向前沿?
以下,我們從一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百億量化私募出發,掀開量化策略發展的畫卷。
透過世紀前沿,看量化前沿。
道路的起點期貨市場掘第一桶金
世紀前沿的兩位創始人,吳敵和陳家馨,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相識。陳家馨高中時即接觸股票投資,大學時期報考了計量金融專業,在學校時就癡迷于自己寫代碼,做股票交易模型。吳敵本科就讀于中科大計算機專業,2010年時正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興趣是泡在實驗室里開發量化投研工具。
2013年,陳家馨帶著豐富的量化策略經驗和成果,吳敵則攜多年錘煉的投資研究工具,兩人共同加入了一家香港的平臺型投資公司,投身于商品跨境套利業務。
吳敵和陳家馨將他們在實驗室中開發的工具和模型成功應用于實戰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過一年的運作,他們的策略實現了較高的年化回報率,同時將回撤幅度控制在了較低的水平,表現較為穩健。隨著業績的提升,他們負責的資金規模也逐步擴大。
2015年,吳敵與陳家馨開始自己組建團隊,用量化方法,在內地期貨市場捕捉交易機會。組建團隊之初,吳敵與陳家馨便使用了“世紀前沿”這個名字。對于全力以赴追求前沿的人來說,“世紀”代表著時間上的無限延伸,“前沿”則象征著研究上的不斷突破,這正是他們的追求所在。
2018年,世紀前沿正式登記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吳敵與陳家馨開始拓展更豐富的策略產品線,由小團隊的自營,邁向公司化的資管。
人才要絕對合適策略要絕對合格
世紀前沿,從一個小規模的自營團隊轉變為有穩定盈利模式的資產管理機構,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吳敵和陳家馨最先做的是擴充人才。
世紀前沿吸收人才,既靠業內前沿的激勵模式,也靠團隊一致的價值觀和夢想,為每一位步調一致的隊友提供專業的培養體系、不設限的發展空間以及極高的投研自由度。隨著世紀前沿團隊規模的不斷擴大,更多擅長策略開發的量化研究人才紛紛加入。截至2024年底,公司來自北大清華等國內外名校的投研人員占比已達70%以上。
世紀前沿致力于打造有戰斗力的協作式團隊體系,讓團隊成員之間打破信息壁壘,在每一個層面更加鼓勵大家去交流。因為在更多的交流里面,才可能突破自己的一些想法的盲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協作式的上限是更高的,團隊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梳理整個體系,讓同事們去熟悉彼此的交流方式、風格等。但是優勢在于,在后續的持續研究上,能夠擁有更高的上限,具備更長期的競爭力。協作式文化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并確保了較高的穩定性。因此,世紀前沿團隊的整體流動性在行業內明顯較低,這也是世紀前沿自成立以來的優勢特點。
招兵買馬的同時,世紀前沿的量化策略也在不斷迭代。
做量化就像做科研,量化機構的長期競爭力必然就是長期持續研究迭代更新的能力。所有科技類型的公司都一樣,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硬件企業,大部分的資本開支都是用在研發上的,這也是他們的核心部門。對于量化來說也一樣。其實世紀前沿更像一個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個投資公司,本質上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怎樣能夠持續不斷地去研發更新迭代。長期來看,想要在行業內保持穩定獲取超額收益的競爭力,各個環節的軟硬件實力都至關重要。
量化起高樓欲速則不達
量化機構,拼盡人力、物力、算力做投研,歸根結底是在兩個方面競爭,一是擴展信息獲取的廣度,二是提升信息提取的純粹度,即保證提取的都是有效信息而非噪音。
廣度層面,投入產出見效快,能快速形成規模;而純粹度層面,則更考驗匠人精神,顯效慢、反饋慢,但能為未來打好更堅實的基礎。
以多因子模型為例,快速地拓展數據源、短時間內形成一定規模的因子庫并不難,并且通過因子的快速擴充,也能構建一個中規中矩的模型。但快速達到60分的水平之后,想繼續向上精進,每多得一分,都困難重重,因為根基不夠,因子不純,噪音積重難返,這條看似容易的道路只會越走越難。
而世紀前沿選擇了另一條難而正確的道路。在拓展策略的過程中,世紀前沿沒有求快,而是非常強調信息提取的純粹度,在開發每個因子的時候,力求把因子的質量做到最高。一個因子做精做細、打磨好之后,再去挖掘新的因子。
在世紀前沿多因子模型中,入庫的因子必須具備嚴密的邏輯性和可推敲性,以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是世紀前沿量化研究的核心特點,追求質量而非數量,更在意因子底層的邏輯和質量,更加注重因子可解釋性。可解釋性好的因子在未來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會更好,且未來如有問題,可以針對性地找到背后的原因并做相應處理。
“量化投資最關鍵的就是初期的框架搭建,一開始進度可能很慢,但不能急,如果剛開始一味追求速度和廣度,這很可能將整個模型的性能鎖死在一個二流的水平。所以我們愿意去長期投入,慢工出細活,慢慢打磨模型,把每個因子、每個步驟、每個細節做純粹、做好。然后再擴充廣度,一步步去逼近業內最前沿的水準。”陳家馨是這樣表述的,世紀前沿也在以這樣的步伐推進。
與此同時,隨著規模的增長,策略表現對組合管理和風控帶來了更高要求,因此,組合優化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做組合管理需要具備深遠的視野,因為其帶來的效益在短期內可能不明顯,甚至有時會降低短期收益。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它能夠增強整個投資組合的穩定性,并有效降低遭遇極端風險的可能性。在當前投資環境中,安全性和穩定性日益成為核心議題,對風險的重視不僅有益于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也有利于公司的持續穩健發展。
量化投研就像修高樓,打好“地基”是關鍵。世紀前沿不急著向上蓋樓,而是持續穩固夯實地基,起初進度也許會相對緩慢,但長遠來看,這樣蓋出來的樓會在穩度與高度上勝出。
最初心,最前沿
回過頭看,如今的世紀前沿,最初的起點,可能就是十幾年前,香港中文大學校園里的點點火花,是陳家馨對量化投資的興趣之火,是吳敵癡迷于技術的研發之火。
其后的道路,在期貨市場掘第一桶金、從自營向資管進軍、將量化策略向全頻段拓展、搭建團隊、運營產品、治理公司等等,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無數個團隊都在量化這條賽道上,拼速度、拼深度、拼廣度。為何世紀前沿能一步一步成長為如今群雄逐鹿的一方力量?
這個問題都沒有簡單答案。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世紀前沿也好,其他百億量化私募也好,都有一個共同點:
都是從最初心,以最速度,奔向最前沿。
這個初心,未必是為了能賺多少錢,未來能有多大的成功、多大的規模。或許起初會有些許設想,但就像馬拉松運動員一樣,在賽前或許會想想獎杯和榮耀,但當他跨過起跑線的第一步開始,他腦子里想的只有,如何跑好這段賽程,如何領先一點,再領先一點,逼近前沿一點,再逼近前沿一點。
前進的速度,也并非僅僅是靠人力、物力、軟硬件設備更迭來維持的,而是靠求知、探索、競勝、精進等等一系列強烈的念想驅動的。
超額、回撤、勝率、規模等等一系列數字,是定量的、可觀的事實。而在這一系列可見的數字背后,量化行業的剩者與勝者,是一個個保持初心、不畏變化的團隊。未來的超額怎樣,與過往的超額數字有關,但更具決定性的,則是這個堅韌的團隊與他們靈活的應變。
讓我們繼續見證,看這個時代,中國量化的前沿,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