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是關于資產配置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資配遠沒有這么簡單。
今天,新方程資配投資經理,就從經典的資配模型,帶你走進資產配置的歷史變遷,分享如何才能讓你的資產配置“活”起來。
中庸的基金指數
今年以來,投資公募基金的投資者可能感受最明顯的就是,主動基金經理明顯跑不過寬基指數。
在9月24日市場開始大漲之前,基金指數(以中證偏股基金指數為例)的年內漲幅大概是-13.4%,在主要寬基中僅強于幾個中小盤指數,顯著落后滬深300、上證指數等寬基指數。
而在最近這一輪反彈中,雖然公募重倉的電子等板塊表現較強,但整體反彈力度僅持平滬深300指數。
如果從年內的總收益看,基金指數的相對表現不理想。形象來講就是,既沒有提供向下的抗跌性(對標年內的上證50和滬深300指數),又沒有提供向上的彈性(對標近期的中小創),整體較為中庸。
落寞的主動產品
當然,我們也看到投資者投票表達了對主動產品的嫌棄:
今年以來主動產品的規模(資產凈值口徑,下同)減少了接近4000億,而指數型產品則狂飆接近1.5萬億,權益指數型產品的總規模從年初的2萬億出頭大幅上漲至三季報的3.7萬億。
數據來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時間:2024/1/1-2024/10/31
市場雖然長期是稱重器,但短期是投票器,當資金涌入指數時,螺旋效應使得指數更強。
這其實跟2020-2021年的主動基金牛市并無本質差別:
我們以2020年Q2為起始點觀察,從該點到情緒巔峰的2021年年末,被動基金的規模增加6600億,而主動基金則約增加了3.7萬億,從份額上看,被動基金增加約4400億份,主動增加2.2萬億,分化極其顯著。同時從偏股基金指數相對滬深300指數的累計收益可以看到,以2020年7月初作為起點,超額收益在2021年12月達到了峰值,隨后震蕩下行。
數據來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時間:2020/7/1-2024/10/31
整體來看,2020-2021年主動產品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狼狽。
從2021年的頂峰迄今,偏股混基金指數相對于滬深300的超額收益從21%左右縮水到了5.5%,對于大多數購買主動產品的投資者而言,大概率持有期間會跑輸滬深300指數,這無疑是令人沮喪的。
主動型產品超額到底了嗎?
有人可能會問,主動型產品作為一個整體,其超額收益是否已迎來了階段底部?我們認為未必,整體的觀點可以概括為短期謹慎而中期樂觀。
短期為什么偏謹慎呢?
這可能是由于一旦趨勢形成就未必輕易結束,主動產品在過去三年積累了相當大的負反饋,過去的 “買產品就是買基金經理”回頭看顯得諷刺,信任鏈打破后重新修復需要較長的時間。
此外,當前市場整體的PB處于偏低水平,在高交易量的熱烈氛圍下,投資者直接買寬基沒有任何心理負擔,而指數天然的倉位領先,疊加A股歷史上容易兩頭極化的特點,可能進一步鞏固指數當前的優勢。
那為何中期又保持樂觀呢?
這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首先,市場經常矯枉過正,而由于寬基指數本身的構成原則,其容易自我強化并產生泡沫,這將為均值回歸提供可能性。
其次,目前主動基金的周期在往下走,這導致公募主動產品端必然迎來供給側改革和產品出清。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在過去規模有明顯擴張且長期累計業績處于前列的基金經理,其組合多呈現時間序列上穩定的中低估值的特征,這說明有不少優秀的主動基金的作用跟寬基指數恰好相反,指數是高舉高打,而一些主動基金產品則是通過控制波動給持有人較為穩定的體驗。
數據來源: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時間:2014/5/1-2024/10/31
最后,從滾動三年的超額收益表現可以看到,在經過一個激烈的過山車后,當前主動產品的超額收益已經突破了在2015年以及2019年-10%左右的階段底部,雖然可能考察的時間周期較短,且當前和彼時的金融市場、生態環境已經大不一樣,但仍然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9月份最后一周的劇烈波動讓我們充分認知到了A股均值回歸的烈度,可能接下來主動產品作為一個整體可能仍然會面臨無法跑贏指數的情況,但這也提供了充足的冗余去考察以及配置出清后留下來的優秀的產品,為下一輪周期做好準備。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新方程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