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三大股指陸續收復八月以來的跌幅,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開始創新高,雖然仍有波動,但整體上回到了此前的慢牛節奏。
今年1-9月,由于國內風險資產不確定性較高,投資者普遍在海外股市尋找機會。9月末以來,A股大幅反彈,又使許多投資者將目光轉回國內。而在A股波動加劇之際,美股的慢牛則又默默的繼續推進。
美股為何能重回慢牛軌道?后續境內市場與境外市場,哪里的機會更大呢?
經濟衰退“狼沒來”美股重回慢牛
7月中旬,美股出現快速且幅度較大的調整,標普500指數回撤幅度一度超8%。美股回調的主要原因,是非農就業與失業率數據爆冷,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而近期,隨著更多經濟數據的披露,市場憂慮有所緩和。10月初美國勞工局公布的就業數據顯示,9月新增非農就業大幅回升至25.4萬,顯著超過一致預期的15萬,失業率也從8月的4.2%進一步回落至4.1%。與此同時,美國9月ISM服務業PMI大幅強于市場預期并創2023年2月以來新高。
此前非農數據爆冷讓市場擔憂經濟衰退“狼來了”。而近期的經濟信號則顯示就業市場并未快速且顯著惡化。
所以,在最新就業數據打消了投資者對經濟硬著陸的憂慮后,環境又變得非常利于權益市場:經濟環境穩定,企業盈利向好,美聯儲開始降息。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情緒面都推動著美股繼續慢牛。
系統性風險難預知合理分散,尋找超額
把時間拉回到9月30日,今年1-9月,標普500指數上漲20.81%,滬深300指數上漲17.10%,兩者絕對漲幅相差不大。然而,標普500用了9個月時間實現了這個漲幅,滬深300則用了5個交易日。可見兩者波動特征的巨大差別。
在配置權益資產時,投資者往往傾向于在A股和美股間權衡對比,其實這兩者一個是高波動高彈性的新興市場,一個是更理性更成熟的發達市場,彼此間可比性沒那么大。
當前來看,美股市場與A股市場面臨的環境,以及應具備的投資視角,也是極其不同的。
以下兩張圖分別梳理了美股、A股的估值情況(PE、PB)和企業盈利情況(EPS)。
由上圖可見,美股正處于企業盈利增長的美好階段,指數估值則不太美好,投資者需要為眼下慢牛的確定性支付一定溢價。
而A股則處于基本面的承壓階段,指數估值相應的更具彈性,投資者可以為他們承擔的不確定性獲取一些折價。
簡單而言,現在投美股,是花偏貴的價格,買個確定性較強的東西?,F在投A股,則是花更便宜的價格,買個中期有些模糊的東西。兩者所處的背景,以及應具備的投資思考,是非常不同的。
然而,有一點則是高度相同的:
沒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
就像很少有人預測到了美國非農數據爆冷、國內政策拐點。后續美國基本面仍可能會有意外,而國內政策、經濟信號的復雜以及這些信號對情緒的巨大影響更難預料。
沒有哪個市場容易投,以下兩個建議可供參考:
1、篤信什么就投什么,都沒把握就都投
系統性風險是極難預知與規避的。而股市投資,勢必又要面對這種風險。對于市場的系統性波動,投資者如果不是足夠堅定、堅韌、自信能承受住波動,那就分散都投一些,降降波動。
2、努力獲取一些超額
上文都在討論市場的系統性機會,而股市投資,還有一個寶貴的收益來源,是資產管理人創造的超額收益。作為新興市場,A股的超額更豐沃,無論是量化機構還是主觀基金,頭部機構尚能提供有競爭力的超額。美股市場的超額更珍稀,但逆市場情緒的合理調倉,仍有可能增厚指數收益。
總而言之,體驗了境內市場的暴漲與劇震,也看到了美股市場的調整和新高之后,我們也應意識到,一些難以預測的東西,是需要通過配置來解決的。
風險提示:投資于國際證券市場,除了需要承擔與國內證券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還面臨匯率風險等國際證券市場投資所面臨的特別投資風險,也需要投資者注意。
好買香港提醒:本文版權為好買香港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如有轉載需求,請在文章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