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海外投資熱度持續升溫,QDII基金備受追捧。高漲的投資熱情與有限的外匯額度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前QDII基金的額度愈發稀缺,紛紛采取限額、限購等措施,并密集提示溢價風險。
然而除了QDII基金,還有一類投資海外的基金產品,同樣可以實現全球投資,那就是互認基金。可能大家對這類基金比較陌生,但早在2015年內地與香港就開始基金互認,內地投資者可以借道這些基金投資海外。
相比近幾年全民追投的QDII以及國內其他基金,互認基金依然屬于“冷門”產品,大多數投資者對互認基金的來龍去脈并不熟悉。在這個全球配置大有可為的時代,如何抓住香港互認基金的機會?與QDII基金有何區別?這其中有哪些風險或注意事項?本文,我們從基礎概念出發,介紹跨境資產配置的另一種方式——互認基金!
借道互認基金配置全球
銷售容量上限已放寬
基金互認是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在2015年推出的計劃,讓符合條件的基金可在對方市場銷售?;フJ基金可以分為兩類:內地公募基金到香港市場展開銷售稱為“南下互認基金”;香港注冊的基金可以向內地銷售,稱為“北上互認基金”,即香港互認基金。
本文將圍繞香港互認基金展開,通俗來講,就是香港的基金拿到內地來賣,這些香港基金主要投向香港及亞太地區的股票、債券等證券,作為投資境外市場的一種工具,在操作上可以當作“QDII基金”來看待。截至2024年3月末,中國證監會已注冊的北上互認基金數量共39只,涉及20家香港持牌資產管理機構,38只已在內地公開銷售。
到此,大家一定會心存疑慮,既然互認基金不是新產物,為什么以前沒聽說過?
這是因為“北上互認基金”的銷售渠道比較狹窄且容量較少,不少產品看得到卻買不到,投資者想買也比較費勁。不過這個問題,今年6月已有所改善。
2015年5月發布的《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中規定在內地的銷售規模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客地銷售比例)不高于50%,部分香港互認基金由于客地銷售規模比例達到上限而暫停申購。
2024年6月14日,證監會就《香港互認基金管理規定(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客地銷售比例限制由50%放寬至80%,這也為一些較熱門的互認基金放開申購限制帶來了空間。
我們以某債券基金來講解下,內地銷售比例的放寬意味著什么。
如果新規能夠順利落地,那么對于投資者而言,相當于為資產配置的工具箱添加了更多元化的海外投資工具。
互認基金無外匯額度限制
破解QDII限購困境
隨著QDII額度的告急,北上“互認基金”的發行也迅速火爆了起來。那么二者各自有何優勢?
北上互認基金相對QDII基金有兩大優勢:
一是外匯額度相對寬松,QDII基金和互認基金的規模都是有上限的。QDII基金的限額取決于基金公司獲批的外匯額度剩余了多少,若所剩不多,則會采取限購甚至暫停申購,而新額度審批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具有較強不確定性?;フJ基金的限額取決于大陸部分在基金總規模中的占比。今年6月,政策計劃修改內地銷售的規模限制,由原來的50%增至80%,為投資者提供了破解QDII限購困境的重要渠道。
二是份額設置豐富,有人民幣vs美元、定期派息vs累積、匯率對沖vs不對沖等多種份額可供選擇,可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且以港資、外資機構為主,具有更豐富的全球資產研究資源,與內地基金的配置重合度較小,更有利于資產分散對沖配置。
當然局限性也是有的:
一是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基金互認投資香港基金的分紅所得,無論是現金分紅還是紅利再投資,都需要先征收20%個人所得稅。且費率結構方面,香港互認基金申購費、管理費整體較高(免贖回費)。
二是申購贖回周期較久,由于涉及跨境信息和資產的交割結算,流程繁瑣,贖回時長不像一部分QDII基金在部分渠道可以做到T+3或者T+4就能到賬,通常需要T+5或以上。
對于更加細致的區別,我們也總結了一張表,供大家參考:
顯然,香港互認基金外匯額度相對寬松,有更多元的份額選擇機會,可選擇的投資策略及底層標的選擇更加靈活。但布局時也需要注意外匯風險以及贖回周期的問題。
結語
以上,通過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對互認基金的概念和優勢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那么落實到投資層面,我們認為有幾點值得關注:
首先要明確所選香港互認基金的投資“主戰場”在哪里,所投方向與自身需求是否一致。
其次稅收政策的差異也可能影響投資的實際收益。內地與香港的稅收體系存在差異,這可能會對基金的分紅、資本利得等產生不同的稅收影響。
最后互認基金的份額設置更為復雜,例如累積份額、對沖份額、派息份額,投資者需要了解各個份額的特點和區別,需挑選符合自身投資需求的份額類別。
總而言之,在QDII額度緊俏的背景下,香港互認基金為普通人參與海外投資提供了一個方便且低門檻的選項。在這個政策計劃放寬銷售容量上限的時點,如果你正為QDII限購所困擾,思索如何通過全球視野來增強自身投資組合的抵御力和適應力,香港互認基金不失為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決策須謹慎。文中觀點不代表平臺投資意見,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未經好買財富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引用本文內容和觀點,包括不得制作鏡像及提供指向鏈接,好買財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