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量化投資難以理解,大家就容易唯結果論,比如過去幾年量化超額亮眼,大家會去神化它,今年量化超額大幅波動,大家可能又質疑他有巨大的風險。”
“因為量化投資的優勢是廣度和速度,在大量股票上的快速交易,正是量化擅長的。但擅長不意味著量化只做高頻,不意味著量化就是高頻。”
“量化投資并非追漲殺跌加大波動,而是在A股市場里高拋低吸熨平波動、抑制波動。大家不應將A股市場波動大或是行情低迷的問題歸咎于量化投資。”
“Beta雖然波動大,但它長期年化回報可能比不上管理人的年化超額。所以最終持有下來,投資者可能最終會發現,指增產品的收益很大一部分來源于alpha。”
“我們分析量化超額時,不能僅看單一因素,或者是只看那些容易看到、容易理解的因素,其實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了短期超額走勢,并非成交量低迷量化超額就一定不好。”
以上是衍復投資副總裁黃思敏頔在好買TV“穿越迷霧•放眼全球尋找機遇”系列直播中發表的精彩觀點。
2024年量化私募超額出現較大波動,面對市場風格的變化、監管政策的出臺、市場成交量的萎縮,量化機構如何應對挑戰、迭代策略、保持住有競爭力的超額水平?在好買TV穿越迷霧系列衍復投資專場直播中,黃思敏頔就量化投資的本質、量化指增產品的配置價值、當前環境對量化超額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精彩觀點。
以下內容整理自直播實錄:
今年年初,國內量化行業遭遇了極端行情的沖擊,各量化私募的超額都有一定波動,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于量化投資的質疑之聲。今年二季度又有一些新的量化交易監管政策出臺,很多投資者心中也有疑問。
在這個大背景下,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量化投資的,到底該如何看待這種投資模式?二是關于量化產品的,當前應如何看待量化產品的配置機會和價值。
量化是一種投資模式
不應盲目神化也不宜全盤否定
許多投資者覺得量化投資比較難理解,其中涉及到許多統計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由于它難理解,大家就容易唯結果論,比如過去幾年量化超額亮眼,大家會去神化它,今年量化超額大幅波動,大家可能又質疑他有巨大的風險。
其實量化投資和主觀投資一樣,都是一種投資方式,兩種投資方式各有優劣。量化投資的優勢在于廣度和速度,量化機構可以借助計算機的算力高效計算大量股票的特征,然后去投資。
量化投資的每一筆交易單獨拿出來,未必就能看出來這筆交易特別高明,可能這筆交易的勝率也只是略超過50%。但是量化機構一天可以在A股市場數千只股票上做成千上萬次交易,將微弱的優勢積少成多。
跟量化相對應的主觀投資,它的優勢在于深度。主觀研究員擅長分析一些機器很難分析的非結構化數據。比如主觀研究員可以去調研上市公司,和管理層面對面交流。這種交流中,主觀投資者有能力判斷管理層有沒有企業家精神,夠不夠優秀,這就可以作為主觀投資的一個依據。量化投資很難做到這么深,同樣的,量化的廣度主觀投資也難以達到。
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點,量化投資是一種投資模式,與主觀投資相比,量化有優勢也有劣勢。相較于主觀投資,量化投資更難理解,但我們不應唯結果論,根據短期業績去神化它或者完全否定它。
量化不等于只買小票
量化也不只是高頻交易
當前市場環境下,大家對于量化投資有一些誤解,接下來,我想針對這些誤解談一談量化的真實情況。
誤解一、量化投資就是交易小票
為什么大家會有這種感覺?因為今年小市值風格波動較大,受到了大家的關注。今年一月末小微盤股大幅下跌的過程中,量化超額有所回撤。大家覺得小盤股過去表現好是因為量化資金的抱團,估值泡沫破裂導致了量化超額的回撤。
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以衍復為例,我們有多條產品線,其中的滬深300指數增強策略,持倉約80%是滬深300指數的成分股,也就是說持倉是以大盤股為主。這是第一點,大型量化機構的產品線很豐富,并非只交易小盤股。
第二點,衍復偏中小市值的產品線,比如中證500指增產品、中證1000指增或是小市值增強產品。無論是哪類產品,我們的持倉和對標指數相比,都不會刻意地在大市值或者小市值這些風格上明顯暴露。大家會發現,不管當年是大票風格占優還是小票風格占優,可能對于我們的超額影響不會太大。所以第二點我想說,衍復以及相當多的國內優秀量化管理人不是靠在市值風格上暴露去賺取超額的。
為什么大家會誤解,認為量化就是在交易小票呢?其實這句話換一種說法,就有道理了:量化投資在小票交易上具有優勢。
剛才我跟大家分享過,量化的優勢在于投資廣度,而A股市場存在大量的中小市值公司,這些公司主觀投資者很難完全覆蓋,因為投研精力要求大,資金容量還不高,性價比就很低。所以在小盤股交易上,量化是有其優勢的。
誤解二、量化投資就是高頻交易
這個理解也是片面的。對于量化策略,有一套完善的分類方法,高頻策略只是諸多策略中的一種。以衍復為例,持倉周期較短的日內交易也僅貢獻了我們超額的一成。換句話說,日內交易以外的策略決定了我們九成的超額。而且日內交易與高頻交易也不能完全劃等號。所以說對于大型的、百億級別的量化私募來說,策略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高頻這一類策略占比不會很高。
其實這句話換一種說法,也能更貼切些:量化投資在高頻交易上具有優勢。因為量化投資的優勢是廣度和速度,在大量股票上的快速交易,正是量化擅長的。但擅長不意味著量化只做高頻,不意味著量化就是高頻。
誤解三、量化投資總是追漲殺跌
為什么大家會有這種誤解呢?因為2021年以來,量化私募管理規模持續攀升,2021至2023年量化超額也維持在較好水平,而A股整體表現較為一般,大家會質疑量化資金追漲殺跌,加大了市場的波動。
其實追漲殺跌,用量化語言翻譯過來,就是做多上升動量強的品種,賣出下跌動量強的品種,是一種趨勢交易。但是實際上,量化策略更多的是反轉交易。即賣出一些漲過頭的品種,做多一些跌過頭的品種。在A股市場,無論是個股還是行業、板塊或風格,它的反轉效應會比趨勢效應更明顯一些。
所以量化投資并非追漲殺跌加大波動,而是在A股市場里高拋低吸熨平波動、抑制波動。大家不應將A股市場波動大或是行情低迷的問題歸咎于量化投資。
誤解四、量化投資是無法理解的黑匣子
許多人覺得量化投資涉及到不少專業技術和知識,難以理解。其實只要大家肯花費一些時間去學習和了解,也是能夠較為清晰的認知量化策略的。策略底層的具體細節屬于商業機密,是無法公開的。但策略的影響因素、表現特點等方面的知識,只要投資者愿意去學習,并不難理解,不能說量化就是一個完全不透明的黑箱子。
指數具有安全邊際
量化指增產品迎來配置時機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關于量化投資的實際情況,接下來,我想談一談量化產品當前時點的配置價值。
目前一類主流的量化產品是指數增強基金,指數增強,顧名思義就是在指數的基礎上去做增強,所謂的指數是指寬基股票指數。
指數增強產品的收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指數的系統性收益,我們可以稱之為beta。Beta波動很大,而且具有均值回歸的特性,比如寬基指數過去三年可能表現一般,但持續低迷后我們可以對未來的潛在收益更樂觀些。
指增產品收益的另一個構成部分是超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lpha。我建議大家投資指增產品時應該更加關注超額收益這部分,因為alpha是管理人跑贏指數的部分,alpha收益相對beta來說更加穩定也更能反映量化管理人的投資能力。
很多投資者布局指增產品時,總是過于關注beta收益,因為beta短期波動大,可能一兩個月時間里指數就有10%+的漲幅或跌幅,對產品收益影響很大。短期來看,指增產品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受beta影響。
但是拉長時間周期,alpha則是指增收益的決定性因素。beta雖然波動大,但它長期年化回報可能比不上管理人的年化超額。長期來看,優秀量化管理人的alpha是可以持續累積的,所以最終持有下來,投資者可能最終會發現,指增產品的收益很大一部分來源于alpha。
再把目光放到當下,現在其實是量化指增產品較好的布局時點。首先,beta層面,當前A股市場各個寬基指數安全邊際都是比較高的,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向上的空間要大于向下的空間。而量化指增產品在這個beta之上還能有超額收益的增強。
接下來一個問題是,各類量化指增產品中,應該怎樣選呢?首先,對于有明確風格偏好的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判斷選擇滬深300指增或是中證500、中證1000、小市值指增。若投資者沒有明確的風格偏好,覺得很難預測后市風格,那可以考慮均衡配置不同對標指數的指增產品,或者可以關注衍復推出的中證全指指增產品。該產品相當于是對A股整體的增強,beta層面會更加均衡。
總結下來,我覺得當前是指增產品配置性價比較高的時點,具體選擇哪一類產品,則要視投資者的偏好而定,量化產品線上有多種工具可供選擇。
淡化短期的、單一的因素
關注量化超額的大前提
好買研究員:近期A股成交量持續萎縮,許多投資者擔心這種投資環境會影響量化超額,不知道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黃思敏頔:如果市場的其他條件不變,就是成交量縮減,那低成交量之下,量化超額會更難獲取。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簡單,因為市場諸多因素是同時變化的,而影響超額的條件很多,并非只有成交量這一項,比如說還有波動率,波動率也可再細分,有時序波動率,描述一只股票的波動幅度,也有截面波動率,描述個股間的分化程度。
近期雖然A股成交量收縮,但量化超額反而有回升,因為市場的截面波動率,也就是個股分化度在提升,兩個因素同時變化下,量化超額反而有了更好的表現。
所以我們分析量化超額時,不能僅看單一因素,或者是只看那些容易看到、容易理解的因素,其實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了短期超額走勢,并非成交量低迷量化超額就一定不好。
好買研究員:今年以來監管層出臺了高頻交易相關的一系列政策,請問衍復如何看待當前的監管環境,相關政策對衍復有怎樣的影響?
黃思敏頔:首先,程序化交易管理細則中定義的高頻交易,要滿足“單個賬戶每秒申報、撤單的最高筆數達到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撤單的最高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這兩種情形的其中一種。根據監管披露的數據,全行業觸及高頻交易門檻的程序化交易賬戶比例在過去半年時間里面已經大幅下降,在所有程序化交易賬戶里占比不高。
不同管理人受到的影響會略有差異,可能高頻策略占比較高的管理人受到的影響會偏大些。但總體而言,我覺得對行業整體超額影響不大,因為頭部量化機構當前都非常注重策略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我覺得投資者不應把目光聚焦在單一因素或者單一策略上,而應該從更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量化機構能創造超額的根源,是市場參與者投資能力的差異。有參與者投資能力低于平均水平,有參與者投資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后者就有機會獲取超越基準的超額。只要市場上投資者構成滿足這一特征,超額收益就有維持的基礎。對于一些政策性因素,我覺得大家不用過于擔心。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決策須謹慎。文中觀點不代表平臺投資意見,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未經好買財富授權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引用本文內容和觀點,包括不得制作鏡像及提供指向鏈接,好買財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權利。